高帆:烽火中的紅色攝影家
100年前,在浙江蕭山的一個農村家庭中,一個孩子呱呱墜地。當時誰也沒能想到,這個孩子將成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時期的歷史記錄者。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他的個人命運和中國攝影史、民族發展史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就是紅色攝影家高帆。
▲高帆晚年留影
高帆(1922—2004),他的一生有三個重要的身份:一、戰地記者,曾任陸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宣傳干事、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上黨、定陶、臨汾、晉中等戰役的戰地攝影;二、畫報專家,歷任《戰場畫報》《人民畫報》《華北畫報》《西南畫報》的主要負責人、解放軍畫報社社長;三、攝影藝術理論的實踐者和組織者,是中國攝影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歷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學會)理事、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等職。
▲1942年,太行八路軍出擊晉中攻打祁縣
北上:敢將家國負雙肩
1938年,高帆從《新華日報》看到陜北公學招生的消息,年僅16歲的他懷著滿腔熱血,告別家人,投奔延安,就讀陜北公學,不久,又轉入延安的“抗大”。畢業后,他響應黨中央鼓勵青年學生到華北敵后根據地開展抗戰工作的號召,奔赴華北抗日前線,成為一二九師抗日先遣支隊的宣傳干事,隨部隊活躍在平漢鐵路線上。
▲1939年冬,高帆在自己創作的宣傳畫前留影
1939年,在與日軍的一次交戰中,一二九師繳獲了一臺120相機。而這臺相機,被交到曾有照相機使用經驗并參加過攝影培訓的高帆的手中,成為這名戰士的有力“武器”。從此,他開啟了戰地記者的生命旅途,在一線戰爭現場記錄戰士不畏犧牲、奮勇直前的英雄形象的同時,也在輿論戰場上“沖鋒陷陣”。
轉戰:鐵馬冰河入夢來
隨著戰事的嚴峻,中國攝影從民國時期“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藝術審美逐漸轉向民族救亡的宣傳教育,攝影題材也從風景、靜物等轉向戰場紀實。
▲1946年9月,定陶戰役大楊湖戰斗中,我軍的機槍陣地
這個時期的高帆,活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現場,拍攝了百團大戰、反“掃蕩”戰斗、平漢路破襲戰、北流寺戰斗、上黨戰役、定陶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平津戰役等許多重要戰役和戰斗,留下了珍貴的黨史和軍事文獻資料。
“記錄戰爭是戰地記者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备叻源嗽捵悦?。 在戰斗前線,他力求“近些,再近些”,使記錄的影像“感情真,氣氛足,動勢強,威勢壯”。他的《爆破》系列作品定格了臨汾戰役驚心動魄的爆破場景,碎裂的磚石和塵土形成巨大的黑云籠罩著大地,拍攝時碎石不住地掉落到爆破手和他的身上……安陽戰役北流寺戰斗中,他捕捉了戰士們搭梯子在屋檐上快速行進、傳遞武器的緊張場景。
▲1948年3—5月,臨汾戰役,我軍爆破手進行連續爆破
除了戰斗現場,高帆手中的相機也記錄了戰爭背后的動人景象,歷史的宏觀敘事視角中亦不乏充滿真情實感的個人視角。1940年,太行山區軍民在涉縣召開軍民聯歡大會,其樂融融;1942年,在太行山區的參軍報名現場,涉縣一位妻子親手將一朵象征參軍光榮的紅花別在了丈夫胸前的衣服上,這是“爹娘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一齊上戰場”的縮影;1946年,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抬著擔架,支援前線;1948年,臨汾戰役中,百姓組織的支前隊伍挑著扁擔向前線運送炮彈。一張張底片凝固了一幕幕軍民魚水情的畫面,鼓舞了人民的信心。
▲1940年,太行山區軍民在一二九師
政治部所在地涉縣召開軍民聯歡大會
此外,高帆也記錄了1949年接收北平和毛澤東在西苑閱兵等重要時刻。
游歷:平生只負云山夢
新中國時期,告別戰場的高帆在攝影上體現出更多的主體性和個人審美,從記錄歷史重要時刻轉向私人的抒情與言志。高帆在游歷祖國山水時,拍攝了一系列風景作品?!饵S山》《嶗山風光》展現了他登高遠眺、遍覽祖國大好河山時的壯闊胸懷,《漓江》組圖透露出他作為江南人特有的柔情,《山水》組圖呈現出田園牧歌式的寧靜。
▲山水 攝于新中國時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帆曾數次率團出訪東歐和西歐國家,在國際友好往來和文化交往中產生較大影響。他的《東歐人像》系列既有彩色擴放作品,也有黑白的明膠銀鹽作品,以肖像的形式記錄了東歐人當時的精神面貌。他們有的在田間勞作,有的在工廠織布,洋溢著生產的熱情,充滿了對生活的期待?!稏|歐人像》是他的“西行漫記”,也寄予了他對美好生活的真摯祝福。
▲東歐人像 攝于1954年
▲東歐人像 攝于1954年
2022年正值高帆百年誕辰,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蕭山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將為高帆舉辦紀念座談會,并計劃在北京和杭州兩地舉辦攝影回顧展。
從錢塘江畔到太行山上,再從華北到西南,高帆在烽火中穿梭,成為時代的記錄者,也成為中國攝影史上最杰出的紅色攝影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