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4wcxy"><track id="4wcxy"></track></tbody>
    <tr id="4wcxy"></tr>
    <rp id="4wcxy"><object id="4wcxy"></object></rp>

    <rp id="4wcxy"></rp>

    <progress id="4wcxy"></progress>
    <tbody id="4wcxy"><track id="4wcxy"><i id="4wcxy"></i></track></tbody>
    分類:
    攝影名家 簽約攝影師 十佳攝影師 持證會員

    更多

    地區: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慶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中國臺灣 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海外

    更多

    鄭龍華

    鄭龍華

    攝影名家 > 中國/ 浙江湖州市/ 7268/ 2022-09-08
    浙江攝影家,無手攝影師鄭龍華如何玩轉相機這一精密儀器,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我用攝影俯瞰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

    1959年的秋天,一個小嬰兒撕心裂肺的哭聲把整個村的人都驚動了。

    等大人們趕到時,看到這個小嬰兒跌落進了火盆中,兩只小手和半個臉頰已經被幾乎烤成了焦炭。

    這個小嬰兒,就是我。

    我在醫院的無菌室里搶救了7天7夜才醒過來,醫生說我能活下來就是一個奇跡。

    為了保住命,醫生建議最好對我的雙手腕部以下進行截肢,但我的父親堅定地對醫生說:“孩子不能沒有手掌,我愿意承擔一切后果,但絕不同意截肢?!?/p>

    醫生盡可能地保留了我的手部軀干,60年后,我依然慶幸父親當年的這個決定。

    失去了寶貴的雙手,生活從普普通通變得困難重重,大家習以為常的吃飯穿衣,翻書寫字,到了我這兒,必須付出超出常人倍數的努力。

    失去了寶貴的雙手,兩度高考上線的我都被拒之門外,幾次應聘都被拒絕。找工作的四處碰壁讓我心里在想:失去了雙手,難道真的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嗎?

    有一年鄉文化站招人,面試的負責人說了一句“他又不能拍照”就把我拒之門外。那個時候我對自己說,越是否定我,我越是想要試試,我要學習拍照,要讓大家都看到,沒了雙手,我也可以舉起相機,記錄美好。

    鄭龍華在拍攝《生命之光——個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100位殘疾精英》的路途上

    沒有購買相機的資金,對攝影技術一竅不通,我真的可以嗎?

    我把自己的疑問顧慮寫在與高中同學車靜光的日常交流信里,沒想到沒過多久,我收到了他寄來的禮物,一臺海鷗4B相機。

    鄭龍華的第一臺相機-海鷗4B相機

    隨之而來的信里說:“以我對你的了解,無論什么事情,只要你去做,沒有做不到的?!?/p>

    面對這臺精密的儀器,我充滿了好奇,但卻無從下手,連打開相機的第一步-取下取景框,我都無法完成。

    接下來的大半年時間,我天天窩在家里,硬是靠著手上的兩個“肉團團”,學習如何開機、取景、調焦、快門和光圈。

    沒有手指,最難對付的是調節焦距,只能左手托住相機,右手肉團擠壓旋鈕,靠摩擦力轉動對焦鈕。

    因為帶著護具會影響拍攝手感,所以摩擦讓我手上的皮破了一層又一層,尤其是需要將手浸在顯影水里沖印照片的時候,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感讓我面色蒼白,頭冒冷汗,我始終堅持在這樣的疼痛中打磨和錘煉攝影技術。

    手上的傷痕和痛楚是攝影帶給我最初的“痕跡”,這些痕跡都印證著我的攝影技術在不斷精進。

    我從傳統相機學起,慢慢地接觸到了數碼相機和單反相機,練就了一手適合于自己的獨門功夫。1984年,我帶著一幅在黃浦江畔拍攝的作品《美景花不完》參加了全國“即時藝術攝影大賽”,獲得了特別榮譽獎。就這樣,我算是邁出了攝影藝術的第一步,摸到了攝影藝術的門檻。

    從此以后,每年我都會抽出時間,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去往海外山川峽谷采風,我的攝影之路一發不可收拾。

    堅持攝影近四十年來,我先后有1000余幅作品在全國各類報刊和影賽中獲獎、發表,并相繼在杭州、北京、黃山、麗水、新加坡等地成功舉辦了個人專題攝影展8場。

    鄭龍華個人攝影展《隔空對話》

    同時,北京《文明》雜志、杭州出版社相繼出版了我的《生命之光》和《鄭龍華紀實作品》圖文畫冊。

    《生命之光》

    《鄭龍華紀實作品》

    我也收獲了許多榮譽和稱號:中國殘疾人“綻放文學藝術成就”獎、國際攝影“金相機”獎、浙江省攝影最高成就獎—“攝影金像獎”、浙江省“文化能人”、杭州市“十佳攝影師”和臨安區“德藝雙馨”文化人;浙江省自強模范、杭州市勞動模范、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杭州市殘疾人藝術家協會會長。

    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我就琢磨著要為祖國的百年夢想做點什么。

    身為一名殘疾人、一位攝影工作者,又在殘聯有著工作經歷,我萌生了拍攝中國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想法。

    于是,在2006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28日,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的長途跋涉,我獨自走遍了華東、西南、西北、東北等7個地區100多個縣市及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共6.4萬公里,耗資110余萬元,采訪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100位自強不息的殘疾人精英。

    《生命之光——個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100位殘疾精英》攝影足跡

    我每天背負20公斤左右的器材出行,擠過農用車,坐過三輪車,每天只睡4-5個小時。這樣高強度的工作讓我的身體超負荷運行,但是當我看到4.5萬余幅拍攝圖片,52萬字的整理文字素材,19.86萬字的撰寫采訪手記,我覺得我做到了,這樣的收獲和經歷將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份財富。

    我覺得當我每次和這些殘疾人朋友對話,不僅僅講述的是他們的故事,這也是對我個人精神世界的反饋,讓我感覺到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一樣在遭受苦難,但是他們始終在堅持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生命的信念。

    《生命之光——個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100位殘疾精英》中鄭龍華拍攝的殘疾朋友們

    我的攝影理念是:像由心生,攝影主題是作品的靈魂,我用相機表達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很多人看到我的手之后問我,“鄭老師,您是怎么堅持拍攝了這么多年?”

    我攝影的動力,是我對生活無比的熱愛。

    熱愛這大好河山的一花一草,熱愛晨光,熱愛細雨,熱愛晚風,熱愛我腳下滾燙的土地,熱愛這土地上永不服輸的人民。

    如果你看過我的《生命之光——個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100位殘疾精英》,你就會發現,每一個殘疾人的人生故事都不相同,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堅持的信念,和永不放棄的前進腳步。

    而我,也是這樣。

    最近,我在整理近40年來所拍攝的圖片資料,并堅持創作,繼續關注殘疾人事業發展這個主題,配合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組委會籌備“《生命的奇跡》——一位無手攝影師聚焦中國殘運健兒”和“勞模拍勞?!睌z影個人展。

    沒有手,我也能拍照,當我每一次按下快門,用攝影去發現世界的時候,曾經那些艱苦而疼痛的記憶依然清晰可感,這些記憶讓我變得更加強大,讓我繼續勇往直前。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我用攝影俯瞰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

    鄭龍華近期生活照

    鄭龍華的專輯文章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