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的評選,旨在篩選每年最佳攝影作品,鼓勵和表彰在藝術攝影創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優秀攝影工作者,激勵攝影家的創作熱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攝影家提供展示攝影才華,學習交流的平臺。促進和推動中國攝影事業的發展。
繼2018年度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評選之后,今年將繼續舉行第四屆2021年度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評選活動。2021年度共刊發167名作者183篇專題,經作者報名確認,將從2021年度在中國攝影網公眾平臺刊發的專題作品中按照閱讀量、點贊量、有效留言量由高到低排序,并結合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等綜合考察,共篩選出63位攝影師進入2021年度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候選名列。
評選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公布候選作者名單及作品,由公眾進行投票評選,共分ABCD四組展示精選作品。
第二階段,由中國攝影網組織著名攝影家、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終評。并結合閱讀量、點贊量、有效留言量、投票量確定2021年度(第四屆)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和十佳攝影師提名。
入選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和十佳攝影師提名,將頒發2021年度(第四屆)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榮譽證書,入編《中國攝影網》雜志,適時組織安排線下展覽。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中國攝影網
官方網站
中國攝影網
(www.gymsourcesupply.com)
協辦單位
新藍網
人民攝影報
港深珠澳攝影聯盟
天津市文化旅游攝影協會
公眾評選截止時間
2022年6月10日24時
特別提醒:
公眾評選目的是為了簽約攝影師作品的推廣和交流反饋,強烈反對刷票等不正當商業行為,主辦方將密切關切,同時也請公眾監督,刷票將取消評選資格。
舉報郵箱:cnphotos@163.com。
候選作品展示
A01、王以賢 《山路》
2020年是不平常的一年,也是國家扶貧攻堅關鍵的一年。在大山深處,資源十分匱乏的貧困戶,國家投入巨資,精準實施,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效果顯著。 但是,還有相當部分散住在貧瘠山坡岴嶺地帶的自然村落的貧困戶,當地政府也給予資助,努力將舊房翻新或易地擇址重蓋新房。
2020年11月份,我再次進入這大山,已經很難看到黃土墻的老房了,替代的是清一色的瓦屋,家家有路,村村互通,電線拉進屋,還有幼教點......
環境的巨大變化,勢必帶來人們觀念的改變。幾百年部落傳統,據險而居,靠山而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這種落后且閉塞的狀態,現已打破了。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才是脫貧致富的原動力。
在我鏡頭中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觀,正在生氣勃勃。特別是青少年和成長中的孩子們,他們是新生代,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最快,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是奔小康的主力軍。那些邊遠的窮困地區將會很快融進民族大家庭之中,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王以賢,別名: 亦閑,現居杭州。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杭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早年支邊三線。1986年回杭工作。業余愛好文學. 美術,曾發表多篇小說及工人畫。
2017年,《壯士斷腕》入選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展及麗水攝影節。
2020年9月《搬出大山深處》個人影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A02、肖金祿 《石油工人》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和長期低油價的影響,勝利油田濱南采油廠干部員工以“五大戰略、三大目標”為指導,堅持原油上產、促進管理區高質量發展目標不放松,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提質增效等工作,發揮科技創新和精益管理雙輪驅動作用,奮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一年來,在生產現場與一線干部員工零距離接觸,用鏡頭捕捉石油一線的精彩時刻,用光影記錄石油工人的感動瞬間。
他們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迎風斗雪為上產,以艱苦為榮, 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2020年1月7日,濱南油區寒風瑟瑟,雪花紛飛,干部員工冒雪堅守在生產一線,他們在雪中奏響奪油上產曲,勞動的英姿在漫天飛雪中舞動,成為雪中最美的風景。
▲通過阿里釘釘、學習強國視頻會議等形式,減少人員聚集。各基層單位根據當天生產計劃,合理安排上崗員工人數。每天對油水井作業、維修施工現場人員出入登記、體溫檢測、個人防護進行檢查。
▲持續加強生產、生活、辦公區域消毒防疫工作,確保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無盲區。同時克服雨雪天氣、降溫給原油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做到實現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不誤。
▲壓裂過程中,壓裂車打出的壓力高達55兆帕,因此對于施工所用的管件質量和管線連接的緊密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有著多年作業經驗的朱勇深知這一點,他很早就來到現場,嚴格監督施工質量,防止出現安全事故。
▲9月30日上午,為確保雙節期間的安全生產,范鵬帶領員工,在前期排查的基礎上,逐一對抽油機設備進行換季保養,確保設備的運行安全,在崗位祝福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祝愿全國人民幸福安康!
▲冬至時節,寒氣襲人,原油生產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扎實開展安全檢查、現場監督各項工作,確保各項指標任務順利完成,打好年末收官戰。
肖金祿,勝利油田濱南采油廠高級政工師,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用鏡頭捕捉石油一線的精彩時刻,用光影記錄石油工人的感動瞬間。
作品多次被中國石化報、勝利日報采用,勝利油田“快拍·勝利”等攝影活動中多次獲獎,被大家稱為勝利圖文頻道的“編外記者”。
A03、李述文 《“疫路”同心》
2020年,是我們終生難忘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猝不及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無論是醫院里忙碌的醫生護士,疫情卡口值守的人民警察,還是鄉村社區的基層干部……在每一個需要他們挺身而出的時刻,他們都沒有缺席、義無反顧,他們為生命站崗,他們為健康護航,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偉大的“抗疫精神”。
災難面前,總有無數故事讓人熱淚盈眶;總有無數經歷讓人終生難忘;總有無數畫面讓人刻骨銘心……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常態化疫情防控之后,大如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社會穩定。小如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切工作和生活還將仍然繼續。
2020,我試圖用鏡頭記錄所見……
▲正月初一,湖南省懷化市公安局通知,所有干警全部取消休假。圖為民警曾愛萍在鶴城區天生堂社區執勤。
▲正月初十,湖南懷化鶴城區黃金坳鎮,從武漢回來的村民,家門口都懸掛這樣的標語。
▲6月11日,湖南懷化市委政法委干部到中方縣半坡村走訪慰問扶貧聯系戶。
▲7月6日晚上8點,湖南懷化市國際商貿城廣場,熱鬧的夜市。
▲9月6日,湖南懷化市城區錦繡書城一景。
▲疫情期間,戰斗在抗疫一線的兄弟姐妹們。他們每個人都了不起。
李述文,國家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A04、王如勇 《界 · 無界》
邊境、邊際、范圍、毗鄰或特別的境域,謂之界。大千世界,萬千物象,自然的、社會的、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藝術的……無不有界的意涵。
古時城鄉的邊界則是護城河或護城墻;佛教里的界則是指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以及識界;植物界、生物界、科學技術界、文學藝術界……國以“界”而立,人因“界”而群分,物以“界”而類聚。
攝影是一種觀看。樹葉長在樹上是樹葉,可以歸類植物,泡在開水里成了茶,可以歸類為飲料或者食物,落在地里腐爛成土或者成為化石,又可以歸類為有機肥料或者文物。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觀看,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場景。攝影就是一個思想者從什么角度來觀看世界。只要心無界,攝影則無界;攝影無界,心容則容,攝影是通向無界之境域的橋梁。
《土堆上一只鳥與空中一只鳥》
《男女》
《路障》
《廣告牌》
《田野上的交通標志》
《兩個滅火器》
《新房》
《墻角小樹》
《夜班火車》
王如勇,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社區學校攝影班老師,曾獲上海浦東優秀攝影家稱號;秉持“拍照片就是拍思想”的理念,攝影作品多次展出、獲獎?!敖?無界”系列,專題攝影作品《界-無界》榮獲上海第13屆攝影藝術節銀獎、入展2021麗水攝影節并獲中國攝影網百名攝影家聯展“最佳個展獎”。2020年7月獲航拍領域最高個人成就獎中國攝影“問天獎”。
主要代表作有,“問天記”系列,著有攝影技巧用書《航班攝影》;“進城記”系列,紀實文獻攝影畫冊《進城記》,獲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鳳凰衛視優秀攝影畫冊獎。
十年來,有關媒體對航班攝影作了推介,航班攝影的作品也收獲了一些獎項:
《上海攝影》雜志2014第3期,刊登專輯圖文《透過舷窗看大地》;
家藝術雜志》鏡頭藝術2015年8月8日,刊登專輯圖文《小小舷窗外是一幅幅油畫》;
《航班攝影》畫冊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大眾攝影》雜志2015年第12期四個頁面介紹《航班攝影技巧》;
《上海攝影》雜志2016年第5期,刊登專輯文章《他脫下戎裝,在攝影界“亮劍”》;
人民攝影報2016年9月28日海外版刊署名文章《寫給大地的詩篇--王如勇與他的航班攝影》;
人民攝影報2020年2月26日第10版,刊登專輯文章《航班攝影攻略》;
航班攝影作品《長江口新生土地》,2021年7月獲歐洲攝影學會第四屆騎士獎銅獎;
航班攝影組照作品《水系樹》《丹霞披紗》,2020年7月分別獲首屆“鳥瞰視界”全國航拍大賽銀獎和優秀獎;
A05、胡斐 《追光逐影寫春秋》
作為一名影視愛好者和電商從業者,我平常除了忙碌的工作,最大的愛好就是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身邊的山山水水、民風民俗、感人瞬間、人文趣事......
俗話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自從愛上攝影以后,我通過潛心細致地觀察,發現美無處不在。我用相機見證了家鄉人民在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科技扶貧、鄉村振興、電商助農、民俗活動等方方面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每每翻閱照片,都讓我感動不已。
我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將時間和空間定格。每一張畫面背后,都蘊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攝影的過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攝影讓我的生活更美好。
▲《回家的路》
2020年1月26日,湖南省靖州縣高速路口,運政、醫院等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乘客進行體溫檢測,一年輕女子懷抱著嬰兒,接受檢測后,期盼著能早點搭車回家。
▲《堅守》
2020年2月9日,湖南省靖州縣土橋社區馬王橋路口的“口袋點”。干部群眾齊上陣,扎緊“口袋”戰疫情,在各小區路口設立疫情防控點,進出人員、車輛必須登記信息、測量體溫。
▲《古街風情繡花濃》
2020年4月23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土橋古街。兩位苗服繡花女正在一針一線地做繡花鞋墊,給古色古香的老街增添了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
▲《同心共筑幸福路》
2020年5月22日,枝柳鐵路湖南省靖州段,為保障鐵路的正常運輸,鐵路工人冒著烈日檢修線路,為以后的鐵路運輸提速作好預備工作。
▲《舞》2020年12月23日,拍攝于湖南省靖州縣一中體育場。
胡斐,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湖南省懷化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靖州縣攝影家協會理事。
A06、蔣聚榮 《“嫦娥”奔月》
在我26年軍旅生涯中,自己與新聞攝影接下不解之緣,拍攝了大量軍事訓練、演習與軍營生活的影像圖片,唯一沒有接觸火箭發射,而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啟用,終于夢想成真,一切來得那么及時。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經過十多小時的耐心等待,我在文昌龍樓鎮淇水灣海邊用相機記錄了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發射的精彩瞬間,真心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榮耀與自豪,作為一名曾經軍隊測繪兵,深切感知中天探月工程取得成功背后的艱辛與不易。
當日我國在文昌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從2016年6月文昌首次發射開始,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理優勢,每次發射我都會盡量抽出時間,提前從??诔霭l,根據白天黑夜不同發射時間段的曝光特點,遠近高低不同,確定選點擇位,長焦廣角搭配,精心思索構圖,采用多種技法,拍出新意圖片,得到了新聞攝影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從此,我在追“星”趕“箭”的路上,勇往直前,收獲頗豐,其樂融融。
作為一個航天航空的攝影愛好者,我期待著祖國更多的星箭騰空而起,也希望聚焦更多星箭噴薄而出的精彩瞬間!愿中國航空航天科技更發達!愿祖國未來更美好!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中國在海南文昌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圖為當晚二次曝光拍攝。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嫦娥五號從文昌淇水灣升空探月。
▲2020年11月17日上午,嫦娥5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測試廠房成功的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將擇機發射。
▲2020年7月23日中午12點41分,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的發射場地成功升空,開啟了我國火星探測的新旅程。圖為后期合成影像。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我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2020年5月5日18時,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升空約488秒后,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3月27日晚,長七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發射。
蔣聚榮,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體育攝影協會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永久會士,海南省民俗攝影協會副會長,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先后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國家官方攝影隊報道工作;同年作為‘’攝影名家看世博‘’全國十佳攝影師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的拍攝展示宣傳活動。有700多幅新聞攝影作品和藝術攝影品在省以上比賽中獲獎或入選,1999年至2015年先后1次榮獲全國攝影藝術展銅牌槳、3次優秀作品入選獎。2004年1幅攝影作品榮獲文化部全國“群星杯”優秀作品獎。
2012年6月榮獲全國百名“中國體育?杰出攝影家”稱號。
2012年11月榮獲第九屆中國航展杰出航空航天攝影師”十佳獎。
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榮獲上海國際“郎靜山攝影藝術獎”金牌獎和金像獎等。
2017年5月獲鄭州航展攝影大賽最高獎“炮攝”獎。
被省文聯評為海南省“德藝雙馨十佳”等。
近二十年長期關注與參與珠海航展和中國航天科技的攝影創作,特別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火箭發射,2021年應邀出席國家航天局組辦的珠海論壇和首次太空新聞攝影技藝運用研討會等。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A07、桂華田 《鳥韻》
軍旅20年,追的是強軍衛國之夢;稅務雙十春,追的是民富國強之夢;退休后,追的是用攝影豐富生活,用攝影充實人生,用攝影陶冶情操,用攝影升華生命之夢。
退休后鉆研攝影,用5年時間出版了《桂華田攝影作品集》,成為全省稅務系統老有所為的先進典型。時隔三年,《鳥韻》專輯出版。
我喜愛拍鳥,追求鳥兒的精、氣、神、意,“生靈之美”,“生命永恒”和鳥兒不同的畫意詩情。
《相親相愛》
《鳥韻》
《嗷嗷待哺》
《調皮小隼》
《翠鳥》
《紅嘴海鷗》
《綠橋相會》
《情趣》
桂華田,湖北省孝感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獲孝感市攝影家協會終身成就攝影藝術家稱號;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作品《鳥韻》獲群星璀璨全國攝影大賽銀獎;
作品《班頭鵂鹠》獲67屆新加坡國際攝影大賽銀獎;
作品《貓頭鷹》被中國三門峽自然生態國際攝影大展評為入展作品;
作品《盼母歸來》獲中國攝影報、靈秀大悟全國攝影賽銀獎;
作品《母子情深》、《相親相愛》分別獲全國稅務系統、中國攝影報攝影賽銀獎,共獲各類攝影獎項30多個。
A08、羅小林 《藝術人生》
我喜歡舞臺,熱愛藝術,對舞臺藝術情有獨鐘。17歲的我開始從事文藝工作,是舞臺藝術默寫我的蒼白囈語,也染霜我的銀發。在藝術道路上,不知有多少個夢想使我實現,不知有多少個果實讓我喜摘。
退休后,是攝影創作喚起我的第二個青春。當我拿起相機是一種樂趣,善于動情,永不疲倦;攝影創作是一種愛好,散發激情,充滿活力。過去我演戲是一種責任,現在我攝影是一種生活,滿足自我,自我陶醉。
我以舞臺藝術為友,以攝影創作為伴,把自己的苦與樂灌注在我的攝影作品里,每一張照片,是我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是我與百姓情感的溝通,是我與大好河山的呼喚,我們互相攙扶著走過了多少孤寂和喜悅的日子,也排解了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懷。每一按快門,我奢望同行點贊,每一張相片,我渴望觀眾掌聲,每一幅作品,我希望引起共鳴,正因為他們的點贊、掌聲與共鳴才使我在攝影創作道路上永無休止。
我的作品不是精品,有的曇花一現、煙云過眼、不值一談;有的回頭重看、有所安慰、回味無窮。在寬松而激情的攝影創作環境中,我領悟了一個道理,攝影創作它就像一顆顆沙礫,鋪在我歷經的生活之路上,留下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腳印,那就是我真實生活中的最好印跡。攝影記錄著我的心路歷程,攝影釋放著我的喜怒哀樂,攝影激起我再次逐夢的理想。
《齊舞》
《火龍迎春》
《國家級非遺項目-欽州跳嶺頭》
《國家級非遺項目-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
《吶喊一聲顯獨牙》
《眺望》
羅小林,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從藝44年,創作了數百部舞臺藝術作品,曾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的獎勵170多部。
攝影作品,在國際、全國、省級、市級等各類攝影比賽和展覽中,有100多幅攝影作品獲獎、入展。
舉辦個人攝影展——《羅小林舞臺藝術攝影展》(100幅);
《火龍迎春》獲2018年全國少數民族攝影展二等獎;
《晨霞三娘灣》等2幅作品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展;
《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等6幅作品入選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
《太陽照我運貨忙》等3幅作品入選廣西文化旅游攝影展。
A09、趙永清 《畫意壩上》
整組作品時間跨度8年,拍攝地點內蒙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鄉,三次前往采風創作,景區涉及小河頭、蛤蟆把、樺木溝、小紅山等。冬季的壩上,白雪皚皚,落盡葉子的白樺林在雪地里忽隱忽現,畫面高遠空靈,富有畫意。
牧歸的牛羊群和騎馬的牧人一樣,在風雪里艱難地行走,牛羊嘴巴里喘出的粗氣,在夕陽里泛著金色,彎彎曲曲的圍欄,如白紙上的畫筆在寫意地涂抹,劃出美麗的線條,雪如宣紙,浸潤著山溝和遠處的白樺,在空白處點綴著幾間農舍,裊裊升起的炊煙,讓人感受到這仙境一搬的地方,也有幾分人間煙火。
趙永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吳中區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近年來有百余幅攝影作品在國家級攝影比賽中獲獎,30余幅作品入展入選合集出版,多幅作品被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收藏。
A10、戴安娜 《成佛之前》
當佛像雕刻作品還沒有走進殿宇的時候,它也許只是一塊木頭,或者只是一件工藝品。
而所造之像,好些還沒機緣完整呈現,便被廢棄,堆放狼藉,無人問津,與村落自然一體,也成就了此處的獨特風景。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世人執著于種種的相,亦覺佛如此。菩薩本無相,一切皆隨順眾生。
盡管未曾與這些雕像走進佛堂,我依然對這些成佛前的工藝雕刻作品,有一種莫名的敬畏與欽服。
三年多前,我剛剛學會拿起相機,便來過一次佛雕村??吹揭粔K塊木頭成為佛像之前,歷經無數次開鑿磨雕,內心充滿震撼,一直在心里延續著……
不日,我再次來到佛雕村,用我的鏡頭,記錄下這一個個狀態,一個個場景,一個個故事……
這,算了卻了心里那一份意猶未盡的震撼。
一整木變成佛,歷經磨難,
一個人的成功,難道不是?
但是……
不是每一塊木頭,歷經蛻變后都能成佛。
不是每一個人,努力拼搏后都能成功。
這,就是現實。
【成佛之前】-(百相)
【成佛之前】-(磨礪)
【成佛之前】-(散落)
【成佛之前】-(遺棄)
【成佛之前】-(涅槃)
【成佛之前】-(成佛)
戴安娜(Diana H. Dai)
美國攝影學會會員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
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香港中國旅游出版社資深簽約攝影師
港深珠澳攝影聯盟 主席團成員
2020年度《人民攝影報》明星攝影家
華為特約攝影師
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
A11、蘇立鎖 《炊煙漠漠》
年少時,廚房灶臺多是家中最為留戀之所,飯菜漸漸升騰的香氣,霹靂啪嚓的溫暖火焰,鍋碗瓢盆或急或緩的叮當聲,還有長輩們大事小事有一搭無一搭的日常話語,自在愜意的日子莫過如此!
及至少年心遠,方寸之地,自不能言,這里再也難以容得下渴望的目光。廚房灶臺往往又成了瑣碎、羈絆的象征,長輩們常年一貫的堅守擔當,按部就班的寒來暑往,似乎也成了難以理喻的行為,單調重復,三尺灶臺,這哪里是青春可以安放的地方!
待嘗盡人間百味,看過繁華看過荒唐,人到中年,經歷急劇的城市化、現代化滌蕩,開始懷念這遙遠的鄉間一隅?;腥桓锌?,三尺灶臺乃是家的軸心,奔波動蕩疲憊沮喪人生的穩定坐標——獨善其家,兼濟天下。內養一家老小,持之以恒;外惠親朋過客,待之以禮。灶臺雖小,茲事體大!你我那些高韜的人生理想,細想起來不也就是如此嗎?況且,作為這些理想的主人公,還真難說,是否比圍著灶臺轉的人們,更好地打理、實現了這一切。
回去,回去!可回不去!
鄉間的廚房灶臺,那農耕文明載體的偏僻一隅,經過幾十年的躁動時光,或已孤獨老去,殘破不堪,或已面目全非,她們為時代不容為眾生不容。當然,隨之漸次消逝的還有她們的主人們。
步路下垓 ?蘇立鎖
大源鎮雙坑村 ?蘇立鎖
步路巖門大畈?蘇立鎖
天臺水南 ?蘇立鎖
上張鄉米坑村 ?蘇立鎖
步路圣塘 ?蘇立鎖
仙居高遷 ?蘇立鎖
蘇立鎖,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會員、瑞安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大眾攝影》十佳攝影師,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浙江省德藝雙馨攝影家。
《沙語》《灶祭》《那?!返认盗凶髌吩诼摵蠂?、平遙、麗水等國際大展展出;全國攝影藝術大展、郎靜山攝影獎金像獎獲得者,近千幅攝影作品在國內外獲獎、發表,作品還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天文館、廣東美術館、上海圖書館、私人藏家等收藏。
出版《詩意寨寮溪》《康福路里的人們》《沙語》《花樣彝寨》《非常記憶》《夢境》等。
A12、劉鳳林 《家庭相冊》
我創作的這組作品《家庭相冊:1978-2020》,將自己從戀愛到結婚、妻子從懷孕到生子等片段用影像的方式予以記錄,讓一個家庭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變遷的縮影。
談起該系列的創作歷程,從個人經歷而言,如同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家庭一樣,我和家人在這四十多年里,也經歷了臉紅心跳的戀愛、柴米油鹽的婚姻、身懷六甲的欣喜和滿懷憧憬的成長。在漫長的拍攝周期中,我用影像的方式,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做參照物,以小見大地解構了這四十多年中,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祖國命運的關系,個人與家庭環境的關系。
回顧這套作品的創作,正始于1978年,彼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但也正是那年,母親44歲因病離我們而去,那些記憶如今已成為我腦海中最寶貴的片段,遺憾的是未曾有機會親自給我的母親拍攝一張照片,正因此,那年春節,我用海鷗牌120相機,自拍了我和父親與妹妹,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實現了系列作品從零到一的突破。
▲1978年,我的爸爸54歲。而我的媽媽于當年因病去世,這年我18歲,我的妹妹12歲。是我的爸爸又當爹又當娘把我和妹妹養大成人。圖為1978年自拍的一家合影照。
▲我家只有56平方米,而婚房只有9平米。圖為婚禮第二天早上,我和妻子在新房中。
▲那些年是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萬元戶、港臺歌曲、迪斯科、喇叭褲、BB機等新鮮事物不斷涌現。我也在這時擁有了一輛嶄新的上海28大鏈盒鳳凰牌自行車。圖為懷孕的妻子在我們租住的院子里,旁邊是我的新自行車。
▲1987年4月21日,我們的兒子劉金鑫出生,給艱難的出租屋生活帶來了很多歡聲笑語。
▲1994年,帶著兒子回老家,與親戚們的孩子自拍合影。
▲2005年,我和妻子送兒子到北京考學,在天安門前留影。
▲2009年,我們一家終于有了自己的大房子。我把父親接來和我們住在了一起。2011年8月,我的兒子劉金鑫結婚了。這是兒子劉金鑫和他新婚的妻子。
▲我的父親劉根銀是一名抗戰老兵。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9·3”前夕,全中國約21萬名抗戰老戰士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我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我這樣評價父親:“作為一名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他同許許多多英雄戰友一樣,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在生活中從未向困難低頭。
▲2020年1月25日全家福
劉鳳林,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企業攝影家協會理事、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會員、中國職工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榮獲“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類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中國廣播影視最高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50多件作品獲山西新聞獎一等獎和省級獎項。
主要獲獎作品及榮譽:
1、《用生命撞響的警鐘》 2003年度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類一等獎;
2、《農民書記和他的區情筆記》在2007-2008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評選中,榮獲電視專題大獎;
3、《兩個小康村十年天地別》 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評論節目二等獎;
4、《涑水河何日變清》 2000年度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類三等獎;
5、《李鴻海:用生命踐諾》 2003年度獲全國電視評論類十佳節目提名獎;
6、《我們是志愿者》獲中國記協2002年度第九屆五四新聞獎三等獎;
7、《重生——海鑫重整啟示錄》 2018年度 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類二等獎;
A13、劉立明 《5G+萬物互聯》
當今世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蓬勃興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領域的相互融合與發展已大勢所趨,這其中,5G通信技術是未來信息技術革命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必將推動智能互聯網的發展駛入一個快車道。
我國新信息通技術的發展,從1G的語音到2G時代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大門,3G時代,我們看到了智能手機的盛起,4G時代,我們迎來了移動互聯網的繁榮,那么,現在5G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驀然回首,中國通信事業這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猶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70年代世界上有了第一部手機,到了80年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移動通信鐵塔機站網絡遍布全國各地,開啟了從1G到4G的移動通信時代。
▲通信技術人員攻堅克難,勇于擔負重任,為保障5G工程如期完成任務,不分晝夜堅守崗位。
▲5G工程正向城鄉延伸,條條銀線情系你我他。
▲鐵路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借力5G通信技術創優服務。同時,鐵路系統龐大而精密,數字化轉型和深入改造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5G有助于推動工業互聯網拓展應用領域、進一步滿足工業現場復雜的多場景的智能制造需求。5G+工業互聯網的融合應用是一次新技術的革命。比如重工的機械臂已經陸續加載5G的專業模組它在生產中抓取精準度,是工人們很難以做到的。
▲2019年是中國5G的元年。5G通信技術是我們向往的網絡速度時代,讓網絡不僅更快、更加普遍,還會使手機、電腦行業的智能化發展,開啟產業互聯網的大門。
劉立明,1993年從事新聞攝影工作,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信攝影家協會理事、徐州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為農牧民們送信一輩子》(組圖)獲“郵政在我身邊”2012 中國攝影家協會全國攝影大展一級收藏。
《電商時代》(組圖)獲第31屆(2017年度)全國專業報新聞攝影年賽銀獎。
《別了,棚戶人家》(組圖)獲2011第25屆中國產業經濟新聞一等獎,江蘇省專業報2010年度一等獎。
A14、金利眾 《窗》
攝影師把鏡頭對準浙江溫州一帶的窗戶,使之成為自己的關注對象。歷時兩年,選擇不同類別的窗戶作為他的拍攝內容,用照片給我們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繞不開但又容易忽略的風景——窗。
窗或窗戶,在建筑學上是指墻或屋頂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線或空氣進入室內。如果細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人們通常把它當作了一個既隱私又公開的一個工具。如何設計、改造和利用窗戶,則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生活內容。
金利眾,浙江溫州市電影家協會會員,溫州人像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A15、尹維華 《濕地情》
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遼寧省盤錦市西南約30公里處,渤海遼東灣的頂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區域,總面積80000公頃。
遼河口濕地由遼河、大凌河、小凌河等諸多河流沖積而成,濕地植被類型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類型以蘆葦沼澤、河流水域和淺海灘涂、海域為主。濕地是一個以保護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水禽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濕地生態景觀獨特,葦海浩瀚,堿蓬灘涂綿延。綿延百里的濱海灘涂,生長有茂密的翅堿蓬單一群落,是濱海灘涂的先鋒植物,構成了保護區濕地生態類型中獨特又著名的“紅海灘”景觀,成為重要的生態旅游資源。
春
春風吹又生
夏
新生帶
秋
潮退的葦灘
紅灘麗景
山楂樹
冬
冬梅
迎客松
尹維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聯通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1975年學習黑白人像、風光攝影。2005年,學習數碼風光、鳥類攝影。2008年,作品始在市、省及國家級報紙、雜志及相關網站發表、獲獎。出版攝影畫冊《濕地情》。
A16、任軍權 《消逝的牲畜市場》
通鎮,原名通秦寨,位于陜西省佳縣縣城北20余公里處,早在秦漢時期就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貿易市場,北宋曾設榷場,宋元符二年(1099)筑通秦寨。
自古以來通鎮就是一個貿易中心,尤其是牲畜交易市場在1980年代以前頗為興盛,在一年一度的農歷七月十六牲畜交易大會,來自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地的販賣牲口的商賈牽著牛驢騾馬、趕著豬羊齊聚這里交易,高峰時可達數千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1990年代這里的交易市場逐步消退,到現在前來交易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寥寥無幾,直至完全消逝。
20世紀80年代的通鎮街市
80年代西北地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
到場
看牙口
農家樂
討論
討價還價
任軍權,陜西省佳縣人。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陜西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陜西民俗攝影協會常務理事、榆林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佳縣攝影協會主席,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人民攝影報》《陜西日報》《陜西畫報》《各界導報》《陜西青年工作》《西北民兵》《輔導員》《少年月刊》《家長報》《榆林報》以及對外發行的《中國報道》《中國婦女(英文版)》《今日中國》等報刊雜志上發表300余篇(幅)文章、攝影作品,其中長篇通訊《童心的奉獻》1995年5月4日在《陜西日報》頭版頭條發表。
作品《黃河之濱》等3幅作品1987年入選全國影展;
作品《結緣份》等11幅作品1996年9月入選陜西省第三屆民俗攝影展覽;
作品《打棗》《千年棗樹》2013年3月,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攝影作品評審會上分別獲得二等獎和優秀獎;
作品《消逝的佳縣牲畜交易市場》2016年12月,獲《人民攝影報》“東方紅故里看變遷”攝影大賽三等獎。